次開央不圓唇元音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次開央不圓唇元音
ɐ
ɜ̞
IPA編號324
編碼
HTML碼(十進制)ɐ
Unicode碼(十六進制)U+0250
X-SAMPA音標6
ASCII音標&"
IPA盲文英语IPA Braille⠲ (braille pattern dots-256)⠁ (braille pattern dots-1)

次開央不圓唇元音是最常見的次開央元音,因此通常簡寫為ɐ(即與次開央元音的符號相同),本文中亦依照此慣例。若要強調其不圓唇的性質,另有幾個方法可以表示此音:

  1. 次開央元音加上更不圓唇英语Relative articulation的變音記號,如ɐ̜
  2. 半開央不圓唇元音加上較低英语Relative articulation的變音記號,如:ɜ̞
  3. 次開前不圓唇元音加上央化英语Relative articulation的變音記號,如:æ̈
  4. 開前不圓唇元音開後不圓唇元音加上中央化英语Relative articulation的變音符號,分別如:ɑ̽
  5. 開前不圓唇元音開後不圓唇元音同時加上較高英语Relative articulation與中央化的符號,分別如:ä̝ɑ̝̈

孟加拉語[1]廣州話[2]賽普勒斯希臘語英语Cypriot Greek[3]等語言中,這個元音是唯一的開元音,而非在其他語言中更常見的開央不圓唇元音

特徵[编辑]

國際音標元音
次閉
半閉
半開
次開

表內成對的元音分別為不圓唇/圓唇

  • 圓唇度不圓唇元音,嘴唇自然放鬆,不特別向前突起。

在各語言的使用情形[编辑]

語言 詞彙 IPA 詞彙意義 註解
孟加拉語[1] পা / pa英语Romanization of Bengali [pɐ]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。參見孟加拉語音系英语Bengali phonology
保加利亞語[4] пара英语Bulgarian alphabet [pɐˈra] 硬幣 /ɤ//a/不加重音時的同位異音。[4]。參見保加利亞語音系英语Bulgarian phonology
緬甸語[5] တ် [mɐʔ] 垂直的 聲門塞音作為結尾的音節且被鼻化時/a/的同位異音。在開音節時通常會被當成[ä][6]
加泰隆尼亞語 巴塞隆那
大都會區
英语Barcelona metropolitan area
[7][8]
emmagatzemar英语Catalan alphabet [ɐm(ː)ɐɣ̞ɐd͡z̺ɐˈmä] 儲藏 對應到其他方言中的[ə]。參見加泰隆尼亞語音系英语Catalan phonology
漢語 廣州話[2] / saa1 [sɐː˥] 在IPA中最常被轉寫為;另外,在廣州話中被轉寫為ɐ事實上是半開[ɜ]音。[2] 參見廣東話音系
上海話[9] [kɐʔ4]
奇普語英语Cipu language 提里斯諾方言[10]
(Tirisino dialect)
pata! [pɐ̀tɐ́] 乞討(命令型)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[10]
捷克語 波希米亞方言[11] prach [prɐx] 灰塵 可以當作是/a/[11] 參見捷克語音系英语Czech phonology
丹麥語 標準[12] fatter英语Danish orthography [ˈfæd̥ɐ] 了解 可以被當作[ɒ̜̽][ə̠][12] 參見丹麥語音系
荷蘭語 標準北方方言[13] hart [ɦɐrt] 牡鹿 /ɑ//r/前的同位異音。通常會被當作是雙元音[ɐə̯][13] 參見荷蘭語音系英语Dutch phonology
蘭斯台德[13]
英語 加州英語英语California English[14] nut [nɐt] 堅果 ʌ 也可用來描述此音。在紐西蘭,這個音的位置可能更像是較前的[ɐ̟]音或較低的[ä]音。[15] 參見英語音系學紐西蘭英語音系英语New Zealand English phonology
紐西蘭英語[15][16]
標準英音[17]
上流南非英語[18] nurse [nɐːs] 護士 可當作是 NURSE 的元音 (/ɜː/)的變音。[18][19] 參見南非英語音系英语South African English phonology
較舊的標準英音[19]
蘇格蘭英語[20] stack [stɐ̟k] 一堆 較前,在其他不同方言中可能是[æ][ɑː]
考克尼[21][22] stuck 卡住 較前,可以用[a]代替。
大考克尼地區[23][24][21] letter [ˈlɛʔɐ] 信件 在大考克尼地區,字尾 -er 發音成 [ə] 或更低的 [ɐ][23][24][21]

I在喬迪語,央元音/ə/通常會較開(即[ɐ])[25]

喬迪語[25]
內陸北美英語英语Inland Northern American English[26] bet [bɐt] 賭注 在某些已經歷過北方大城市元音移位的地區做為/ɛ/的變體。
菲律賓語 tanso英语Filipino alphabet [tɐnˈsɔ] 青銅
加利西亞語[27][28] hora [ˈɔɾɐ] 小時 /a/在不加重音時的同位異音。[27][28] 參見加利西亞語音系英语Galician phonology
德語 標準[29][30] oder [ˈʔoːdɐ] -er的實際念法隨著地區而有所不同:某些地區已經簡化(/ɐ/),有些地區則仍將輔音念出(/ər/)。[31]參見標準德語音系
北德口音[32] kommen [ˈkʰɐmən] /ɔ/的地區發音;也可以唸成[ɑ][32] 參見標準德語音系
希臘語 現代標準希臘語[33][34] ακακία / akaa英语Romanization of Greek [ɐkɐˈc̠i.ɐ] 刺槐 也被轉寫為開的[ä]音;[35]但此音最常被轉寫為a。參見現代希臘語音系英语Modern Greek phonology
賽普勒斯希臘語英语Cypriot Greek[3] πάννα / panna英语Romanization of Greek [ˈpɐnːɐ] 尿布 最常被IPA轉寫為 a
豪薩語[36] [比如?] /a/音可能的同位異音。事實上,此音可以是[ə][ä]之間的自由變體。[36]
印地語[37] दस/دَس [ˈd̪ɐs] /ə/的常見表現方式。[37] 參見印地語音系英语Hindustani phonology
伊比比奥語英语Ibibio language[38] [dɐ́] 站立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[38]
開因岡語英语Kaingang language[39] [ˈᵑɡɐ] 土地 [ɐ][ɑ]間的自由變音。[40]
韓語[41] /bal [pɐl]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。參見朝鲜语音系
馬普切語[42] ka [ˈkɐ̝ʐɘ̝] 綠色 本語言中的此音較高[42]
莫諾語英语Mono language (Congo)[43] da [dɐ] 拍擊 可以在IPA中被轉寫為 a.[43]
北派伍特語英语Northern Paiute language 莫諾湖方言[44] paa [pɐʔɐ] 高的 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[44]
挪威語 桑内斯方言英语Sandnes-mål[45] baden [ˈbɐːdən] 孩子
葡萄牙語 巴西語[46] aranha-marrom [aˈɾɐ̃ɲɐ maˈʁõ] 棕色遁蛛 [a]互補分布[46];對應到歐洲葡萄牙語的[ə]音。[47] 參見葡萄牙語音系英语Portuguese phonology
羅馬尼亞語 摩爾達維亞方言[48] bărbat英语Romanian alphabet [bɐrˈbat] 男人 對應到標準羅馬尼亞語中的 [ə] 。參見羅馬尼亞語音系
俄羅斯語 標準莫斯科方言[49] голова [ɡəɫ̪ɐˈvä] 對應到標準聖彼得堡方言中的[ʌ][49] 主要出現在重音音節之前。參見俄羅斯語音系
薩比尼語英语Sabiny language[50] [比如?] 此語言中有超短(overshort)的次開央圓唇元音與超短的次開央不圓唇元音相互對比。[51]
桑達韋語[52] dtane [tɐ́né]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[52]
塞瑪語英语Sema language[53] ala [ɐ̀lɐ̀] 小徑 也常被描述為開度更大的 [ä]音。[54]
西皮博語英语Shipibo language[55] ? [ˈkɐni̞] 去(了)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
斯洛伐克語[56] a英语Slovak orthography [ɐ] 與、和 可以當作是/a/且通常此音會被當作[ä][57] 參見斯洛伐克語音系英语Slovak phonology
斯洛維尼亞語 標準[58][59] brat英语Slovene orthography [bɾɐ́t̪] 兄弟 對應到傳統發音中的/a/[59] 參見斯洛維尼亞語音系英语Slovene phonology
它瑪姆波語英语Tamambo language[60] calo [xɐlo] 用籬笆圍住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[60]
天姆涅語英语Temne language[61] pam [pɐ̀m] 競賽 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[61]
烏克蘭語[62] слива英语Ukrainian orthography [ˈslɪwɐ] 梅子 參見烏克蘭語音系英语Ukrainian phonology
上索布語[63] pja [ˈpʲɐst͡ʃ] 拳頭 /a/在軟輔音後的同位異音[63]。參見上索布語音系英语Upper Sorbian phonology
越南語[64] chếch [cɐ̆jk̚] 懷疑地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ə̆。參見越南語音系
旭米語 低地旭米語[65] [Htsʰɐ]
高地旭米語[66] [Htsɐ] 腱子
皮洛語英语Yine language[67] [sɐnɐ] 田野 在IPA中通常轉寫為 a

參考資料[编辑]

  1. ^ 1.0 1.1 Khan (2010),第222頁.
  2. ^ 2.0 2.1 2.2 Zee (1999),第59頁.
  3. ^ 3.0 3.1 Arvaniti (1999),第4頁.
  4. ^ 4.0 4.1 Ternes & Vladimirova-Buhtz (1999),第56頁.
  5. ^ Watkins (2001),第293頁.
  6. ^ Watkins (2001),第292–293頁.
  7. ^ Rafel (1999),第14頁.
  8. ^ Harrison (1997),第2頁.
  9. ^ Chen & Gussenhoven (2015),第328頁.
  10. ^ 10.0 10.1 McGill (2014),第308–309頁.
  11. ^ 11.0 11.1 Dankovičová (1999),第72頁.
  12. ^ 12.0 12.1 Basbøll (2005),第58頁.
  13. ^ 13.0 13.1 13.2 Collins & Mees (2003),第130頁.
  14. ^ Ladefoged (1999),第42頁.
  15. ^ 15.0 15.1 Bauer et al. (2007),第98頁.
  16. ^ Mannell, Cox & Harrington (2009).
  17. ^ Roca & Johnson (1999),第186頁.
  18. ^ 18.0 18.1 Wells (1982),第615頁.
  19. ^ 19.0 19.1 Wells (1982),第281頁.
  20. ^ Scobbie, Gordeeva & Matthews (2006),第7頁.
  21. ^ 21.0 21.1 21.2 Wells (1982),第305頁.
  22. ^ Hughes & Trudgill (1979),第35頁.
  23. ^ 23.0 23.1 Wright (1981),第133–135頁.
  24. ^ 24.0 24.1 Cockney English. Ic.arizona.edu. [2010-10-01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-03-16). 
  25. ^ 25.0 25.1 Watt & Allen (2003),第269頁.
  26. ^ Labov, William; Ash, Sharon; Boberg, Charles, A National Map of the Regional Dialects of American English,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,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, 1997 [2013-03-15],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-12-23) 
  27. ^ 27.0 27.1 Regueira (2010),第13–14頁.
  28. ^ 28.0 28.1 Freixeiro Mato (2006),第112頁.
  29. ^ Kohler (1999),第87–88頁.
  30. ^ Dudenredaktion, Kleiner & Knöbl (2015),第34, 40–41頁.
  31. ^ Dudenredaktion, Kleiner & Knöbl (2015),第40–41頁.
  32. ^ 32.0 32.1 Dudenredaktion, Kleiner & Knöbl (2015),第64頁.
  33. ^ Arvaniti (2007),第25頁.
  34. ^ Lodge (2009),第89頁.
  35. ^ Trudgill (2009),第81頁.
  36. ^ 36.0 36.1 Schuh & Yalwa (1999),第90–91頁.
  37. ^ 37.0 37.1 Ohala (1999),第102頁.
  38. ^ 38.0 38.1 Urua (2004),第106頁.
  39. ^ Jolkesky (2009),第676–677, 682頁.
  40. ^ Jolkesky (2009),第676, 682頁.
  41. ^ Lee (1999),第121頁.
  42. ^ 42.0 42.1 Sadowsky et al. (2013),第92頁.
  43. ^ 43.0 43.1 Olson (2004),第235頁.
  44. ^ 44.0 44.1 Babel, Houser & Toosarvandani (2012),第240頁.
  45. ^ Ims (2010),第14頁.
  46. ^ 46.0 46.1 Barbosa & Albano (2004),第229頁.
  47. ^ Cruz-Ferreira (1995),第91頁.
  48. ^ Pop (1938),第29頁.
  49. ^ 49.0 49.1 Yanushevskaya & Bunčić (2015),第225頁.
  50. ^ UPSID 4)S. [2016-01-27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1-17). 
  51. ^ UPSID SEBEI. [2016-01-27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2-16). 
  52. ^ 52.0 52.1 Eaton (2006),第237頁.
  53. ^ Teo (2012),第368頁.
  54. ^ Teo (2014),第28頁.
  55. ^ Valenzuela, Márquez Pinedo & Maddieson (2001),第282頁.
  56. ^ Pavlík (2004),第95頁.
  57. ^ Pavlík (2004),第94–95頁.
  58. ^ Jurgec (2007),第2頁.
  59. ^ 59.0 59.1 Jurgec (2005),第9, 12頁.
  60. ^ 60.0 60.1 Riehl & Jauncey (2005),第257頁.
  61. ^ 61.0 61.1 Kanu & Tucker (2010),第249頁.
  62. ^ Danyenko & Vakulenko (1995),第4頁.
  63. ^ 63.0 63.1 Šewc-Schuster (1984),第31頁.
  64. ^ Hoang (1965),第24頁.
  65. ^ Chirkova & Chen (2013),第369–370頁.
  66. ^ Chirkova, Chen & Kocjančič Antolík (2013),第388頁.
  67. ^ Urquía Sebastián & Marlett (2008),第366頁.

參考書目[编辑]